法治护航东盟合作 专业赋能开放发展——2025面向东盟律师涉外实务交流会在南宁圆满举办
时间: 2025-09-23 访问量:5,762
金秋九月,桂风送爽。9月19日,2025面向东盟律师涉外实务交流会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如期举行。作为广西律师协会打造的常态化涉东盟法律服务交流平台,本次盛会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司法厅指导,广西律师协会、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联合主办,广西仲裁协会、广西公证协会、广西司法鉴定协会协办,“一带一路”法律服务联盟南宁代表处、中国—东盟商事仲裁协作中心特别支持,以“面向东盟共创未来”为主题,汇聚东盟多国律师协会、国内各省(区、市)律师协会及高校、企业、法律服务机构代表400多人,共商探中国—东盟跨境法治合作路径,共促涉外法律服务提质增效。
凝聚共识:构筑涉外法治合作平台
在开幕式上,多位领导嘉宾发表致辞,高度肯定会议价值,为中国—东盟涉外法治合作注入动力。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律政司副司长张国钧表示,交流会为香港与内地、东盟法律界深化协作搭建了重要桥梁,契合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推进的战略需求,为香港发挥法律服务枢纽优势、助力区域经贸合作筑牢法治根基提供了宝贵机遇。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万立表示,交流会紧扣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5周年、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提质升级的节点,为律师行业拓展涉外业务、助力区域经济合作搭建了优质平台,对筑牢开放法治屏障、推动专业协作具有重要意义。
广西壮族自治区司法厅副厅长张军表示,交流会是广西司法行政系统服务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具体行动,会议与“一带一路”法律服务联盟南宁代表处成立同步推进,标志着区域涉外法治建设迈向新阶段,将为深化跨境法律服务协作提供助力。
“一带一路”法律服务联盟秘书处会员与业务部主任余佳充分肯定本次交流会是联盟深化与东盟法律服务合作的有力实践,认为会议响应了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提质升级需求,与“一带一路”法律服务联盟南宁代表处落地形成联动,为跨国界法治合作搭建了高效沟通与实践平台。
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秘书长助理华广敏表示,交流会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平台的独特价值,实现了法律服务与经贸合作的深度衔接,为中国—东盟开放合作注入了法治动能,是东博会服务区域发展的重要延伸。
广西律师协会会长李安华点赞交流会是汇聚中国内地与东盟法律界同仁、共商跨境法治合作的重要盛会,肯定会议为织密中国—东盟法律合作网络、注入“广西律师力量”创造了契机。
务实研讨:破解跨境法律服务难题
当天的会议紧扣涉外法律实务痛点,围绕“东盟投资贸易与法律服务”“知识产权保护与国际海商争议解决”“人工智能赋能与涉外法律服务实践”三大核心议题,开展多场高水平研讨,既有理论深度,更具实践价值。
在重点发言环节,香港国际法律人才培训办公室主任杨玲指出,能力建设是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关键,特别介绍香港培训学院设东盟法律实务等课程,与东盟建合作机制。她建议深化人才培养协作、构建交流平台、完善评价机制,以香港优势提供人才支撑,助力区域法律服务体系构建。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研究院副院长徐永前解读四大合规国际标准,指出其作为中国制度型开放的体现,有助于弥合东盟合规差异,降企业运营成本,并可助力区域治理与命运共同体建设。他建议律师围绕16字合规体系,推动内控、风控与法务协同融合,为“两国双园”等合作项目提供支持。
杨玲 香港国际法律人才培训办公室主任
徐永前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联合党委委员、研究院副院长
在“东盟投资贸易与法律服务”主题环节,泰国皇家律师委员会前副会长莎琳通・朗瓦塔那瓦尼、越南律师协会律师培训委员会副主任黎涅、陕西省律师协会副会长刘洁、云南省律师协会南亚东南亚涉外法律服务业务研究委员会主任唐超、玉林仲裁委员会物业仲裁院院长梁鹏等嘉宾,结合本国投资环境与法律实践,详细解读了跨境项目审批流程、劳动用工合规、税务筹划等关键问题。
香港律师会副会长黎雅明分享了香港在跨境投资争议解决中的经验,建议建立“内地—香港—东盟”联动调解机制。广西律师协会涉外专业委员会主任潘海清提出,针对中国企业投资东盟的共性需求,未来将进一步完善“法律查明+风险评估+纠纷化解”全流程服务模式,为企业规避风险提供精准支持。
“知识产权保护与国际海商争议解决”研讨中,文莱达鲁萨兰国律师公会理事阿卜杜勒·哈基姆·艾哈迈德·扎卡里亚、广东省律师协会涉外知识产权法律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曾赟、上海市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薛琦、广西律师协会海商海事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范一维等嘉宾,聚焦数字经济背景下的知识产权跨境保护、跨境电商商标侵权应对等热点问题展开热议。
澳门律师公会理事曾新智介绍了澳门依托 “一国两制” 及中葡平台优势,在知识产权跨境合作、AI与医药创新保护等领域的探索,提出构建中葡知识产权贸易中心的构想。香港大律师公会内地事务常委会委员王洛媛则从香港仲裁与普通法制度视角,解读了玛瑞瓦禁令、安东・皮勒命令等临时措施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的应用,及香港与内地的判决、裁决互认机制优势。海南省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主任肖拥群以《海南自由贸易港知识产权保护条例》实践为切入点,分享了海南在快速保护、协同保护、跨境保护、智慧保护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及涉东盟知识产权合作的需求与倡议。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教授胡丽建议,加强中国—东盟高校知识产权学科合作,培养既懂法律又懂产业的复合型人才。
“人工智能赋能与涉外法律服务实践”环节,马来西亚律师公会前主席谢依玲、新加坡律师公会调解委主任兼外事委(中国部)主任徐振洋、深圳市律师协会一带一路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潘立东等嘉宾,探讨了AI在法律文书起草、跨境数据合规、在线争议解决等领域的应用前景与风险防控。
科大讯飞法律科技市场部总经理王欢介绍了智能合同审查、法律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成果,为涉外法律服务数字化转型提供实践路径。北京市律师协会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领域法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宋晓然提出,要平衡AI赋能与法律风险,推动建立区域统一的AI法律服务伦理规范与行业标准。广西财经学院法学院教授冯桂围绕中国—东盟法律人工智能实验室建设,介绍了东盟国家法律数据库现状与东盟法垂直模型的技术路线。广西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张亚军从法律教育视角,阐释了AI在多语种处理、合规预警等场景的价值,强调谈判沟通、定制化方案设计等环节难以被AI替代,呼吁培养复合型涉外法律人才。广西律师协会东盟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陈庆丽结合实务体验,分享了AI文书助手的应用优势,提出律师需培养人机协同、跨领域整合等核心能力,律所应加强技术选型与数据治理。
成果落地:织密区域法治合作网络
会议同步举办的2025面向东盟涉外法律服务展览会,一张以律师为核心、多机构协同的跨境法律服务网络正式铺开,36家参展机构通过资源联动实现多项务实成果落地,为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注入法治动能。其中,18家广西本土律所组建“东盟法律服务专项团队”集体参展,团队成员具备外语优势、留学经历或东盟跨境实务经验,专注越南、泰国、柬埔寨等国别法律业务,可提供投资准入、公司合规、争议解决等全流程服务。越南维益律师事务所驻南宁代表处作为越南首家在华设立分支机构的律师事务所,以东盟律所代表身份参展,为中越企业双向投资提供专业法律对接和沟通支持。北京、上海等8家国内省市律师事务所进驻展会,聚焦知识产权布局、跨境税务合规等细分领域,提供专业服务,形成 “专业覆盖+地域延伸” 的服务体系。此外,中国—东盟商事仲裁协作中心、广西国际民商事调解中心等6家公证仲裁机构及3个自贸片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参展,与参展律所建立协同联动,现场客商可直接对接律师、仲裁员、调解员资源,形成“法律服务+纠纷化解”的一站式衔接。
广西投资集团、广西北部湾港务集团等企业代表表示,交流会提供的“律所+企业”精准对接模式,有效解决了企业在东盟投资中的法律困惑,期待与涉外律师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跨境项目提供全周期法律保障。展会开馆首日,广西欣和律师事务所与澳门黄显辉律师事务所便率先签署合作协议,携手服务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展望未来:书写涉外法治发展新篇章
参会代表纷纷表示,将以本次交流会为新起点,积极投身中国—东盟涉外法治建设实践。文莱达鲁萨兰国律师公会会长穆罕默德·扎伊尼迪·阿卜杜勒·哈米德表示,希望与中国律师同行通过共享经验、互学互鉴,提升区域内法律服务的专业性与协同性。柬埔寨王国律师协会主席赛恩・万纳克表示,继续加强与中国律师在跨境争议解决、合规培训等领域深化合作,共同推动区域法治环境优化。印度尼西亚律师协会主席哈里·蓬托认为,交流会明确了律师参与东盟法律服务的重点领域与路径,为律所开展跨境业务提供了清晰指引。
自2024年首次亮相中国—东盟博览会以来,面向东盟律师涉外实务交流会已成为整合涉东盟法律服务资源、推动跨境合作的重要平台。其成功举办,既是加强涉外法治建设、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具体行动,也是以法治实践推动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提质升级、助力构建更为紧密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注入了坚实法治动能。未来,广西律师协会将持续发挥区位优势,通过完善涉外法律服务支撑体系、拓展区域合作网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更强法治力量护航中国—东盟经贸合作高质量发展,为深化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服务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大局贡献更大力量。
文:潘文君,图:由摄影公司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