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入职律师到基层司法所实践锻练纪实
时间: 2025-11-03 访问量:43
广西明桂律师事务所傅美琪律师积极响应号召,报名参加了新入职律师到司法所实践锻炼试点工作,2025年4月来到兴宾区司法局河西司法所实践锻炼。从初到岗时对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茫然无措,到熟练协助开展矛盾纠纷调解、普法宣传、社区矫正等各项工作,新入职青年律师在基层司法所的数月历练,不仅实现了个人工作能力的快速提升,更对“服务群众”和“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律师”的内涵有了更为深刻的体悟,用实际行动书写了基层法治服务的暖心篇章。
在河西司法所的实践锻炼中,傅美琪律师深度参与三大核心工作板块,每一项工作都成为其践行法治初心、提升服务能力的生动课堂,也让基层法治服务的温度与力量得到充分彰显。
纠纷调解中,读懂 “法律的温度”
矛盾纠纷调解是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重点,也是傅美琪律师律师接触最多、收获最丰的领域。历练期间,她跟随司法所所长及前辈先后参与10余起邻里、人身损害、婚姻家庭等类型的纠纷调解工作,在一次次实战中读懂了“基层法治服务既要讲法理,更要重情理”的深刻内涵。
傅美琪律师为未成年人调解纠纷
一起未成年人人身损害赔偿纠纷的调解经历,让她对“法律的温度”有了最直观的感受。7岁的小韦被11岁的小张骑自行车撞断两颗门牙,交警部门认定小张全责,但双方家庭在赔偿问题上争执不下,关系一度紧张。起初,傅美琪律师秉持专业思维,认为只需向双方明晰《民法典》相关条款即可达成共识。但所长的一句“基层调解,得先解气,再解法”点醒了她。
随后,调解员们改变策略,先分别与两家人深入沟通,耐心倾听双方诉求与顾虑:小韦家长担忧补牙效果影响孩子未来成长,小张家长则觉得孩子间的玩闹要承担高额赔偿,心理上难以接受。待双方情绪逐渐平复后,调解人员才结合法律规定,细致拆解赔偿范围、标准,并结合实际情况协商赔偿金额与支付方式。最终,两家人握手言和,甚至互相留下联系方式表示后续将友好相处。这场调解让她深刻认识到,基层法律工作绝非“冷冰冰的法条搬运”,而是带着情感温度的沟通疏导,帮群众解开“心结”,才能让法律的公平正义真正落地生根。
法治宣传中,学会 说“群众听得懂的话”
“让法律走进群众心里”是基层普法宣传的核心目标。历练期间,傅美琪律师参与组织8场法治宣传活动,从最初的材料整理到后来能独立进社区宣讲,在一次次实践中摸索出“说群众听得懂的话”的普法技巧。
第一次面向社区老年人开展反诈宣传时,她满篇都是专业法律术语,宣讲结束后台下一片沉默。一位阿姨的直言不讳点出了问题关键:“姑娘,你讲的我们听不懂,就想知道咋能不被骗。”这句话让她深受触动,也促使其彻底转变普法思路。
傅美琪律师为社区群众做法治宣传
此后,在准备宣传内容时,她总会提前调研受众需求,把抽象的法律知识与群众“身边事”相结合。讲解“保健品诈骗”时,她特意提及社区张阿姨险些被骗的真实经历,还总结出“先交钱、治百病的,要跟子女或社区报备”的通俗口诀。通俗易懂的讲解让老人们迅速理解,不少人还主动分享自己的防骗经历,现场互动氛围热烈。这一转变让她愈发明确,基层普法既要精准传递法律知识,更要兼顾传播效果,把“法言法语”转化为“家常话语”,才能让法治理念真正融入群众生活。
社区矫正监管中,理解 “严管与厚爱并重”
社区矫正工作关乎社会和谐稳定,既要维护法律刚性,更要体现司法温情。在历练中,傅美琪律师跟随司法所所长定期走访社区矫正对象,细致梳理其思想动态,耐心解答“找工作是否需要说明矫正身份”“能否离开本地探亲”等疑惑;每月组织集中学习和社区服务,既讲解劳动合同、婚姻家庭等实用法律条款,也通过“擅自离市、不按时报到被收监”的警示案例强化监管意识。
傅美琪律师组织矫正对象开展集中学习和社区服务工作
面对情绪低落的社区矫正对象,她总会主动询问其生活困难与家庭情况,积极协助对接帮扶资源。所长的一句叮嘱让她铭记于心:“社区矫正不是‘盯着人’,是‘帮着人’,帮助她们顺利回归社会才是工作的关键。”这种“严管与厚爱并重”的工作理念,让她深刻认识到,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不仅是法律执行的“最后一公里”,更是用温情唤醒责任、用帮扶点燃希望的重要载体。
数月的基层历练,让傅美琪律师清晰看到自身在处理复杂纠纷、理解地方性政策等方面的不足,但所长的耐心指点、同事分享的“跟激动群众沟通先递杯水”“梳理纠纷先列共识”等工作窍门,让她在温暖中快速成长。回归律师岗位后,她表示将把基层历练学到的“接地气”服务方法充分运用到案件处理中,多站在群众角度思考问题,面对纠纷先共情理解再依法处置。同时,她也将持续关注基层法治需求,随时响应司法所的支援号召。
从法庭到基层,改变的是工作场景,不变的是法治初心。这场基层历练不仅让一名律师实现了专业能力的迭代升级,更展现了基层司法行政工作者以法为基、以情为桥的服务底色,为推进基层法治建设注入了鲜活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