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江边到荔江畔:一位律师母亲的300个日夜与心途
时间: 2025-08-28 访问量:6,448
2024年的夏天,似乎比往年来得更热烈一些。司法部“青年律师西部锻炼”计划的号角,如同穿透暑热的一声惊雷,在我心中漾开了层层涟漪。在铜陵的家中,望着客厅里正嬉戏的两个孩子——8岁的姐姐努力地为4岁的妹妹讲着故事,阳光轻柔地洒在她们稚嫩的脸庞上,泛起一圈温暖的光晕。我的心仿佛被什么轻轻揪住了,既有千般不舍,又有一股难以抑制的向往。最终,我还是做出了选择。在一个寻常的清晨,我轻轻拥抱还在睡梦中的孩子们,在他们额头留下深深的吻。我将“母亲”这个无比珍贵的身份仔细折好,收进行囊的最深处,转身携着法律人那份纯粹的初心,踏上了前往广西荔浦的旅程。
车窗外的风景从熟悉的江南水乡渐次变为陌生的喀斯特地貌,我的心情也随之起伏。我明白,这不仅仅是一次职业历练,更是一场母亲与法治工作者双重身份的共生共长。
双肩挑日月:爱、法律与300天的晨昏
荔浦市行政争议调解中心的那扇门,从我踏入的那一刻起,便成为这段陌生旅途的起点。在之后的300多个日夜,我在这里迎接晨曦,送别晚霞,努力以办案的精度去呼应母爱的温度。
最初面对不熟悉的行政复议案卷,我曾有些手足无措。但我很快沉下心来,将每一本案卷视为待解的谜题,背后是当事人的期盼与信任。我逐字研读、梳理细节、分析法律适用。70余本案卷在我手中一页页翻过,它们铺就的不仅是权利保障之路,也是我对法治信仰的坚守。
12场行政诉讼庭审,是对我专业能力的深度锤炼。还记得第一次作为代理人站在法庭上,面对对方律师犀利的提问和复杂案情,我的手心微微沁汗。但当我迎上政府工作人员信任的目光,想起当事人殷切的期待,我便迅速冷静下来,以扎实的法律知识与清晰的逻辑思维从容应对。每场庭审结束,我都认真复盘、总结经验,在一次次实战中不断成长,为政府法治工作筑牢外围防线。
15起纠纷调解中,不乏几近剑拔弩张的局面。印象尤深的是那起因土地征收引发的争议,村民们情绪激动地来到政府,言辞激烈。我一边安抚情绪,一边耐心倾听,将大家请进调解室,奉上热茶,循序渐进地解释法律法规与政策。经过几个日夜反复沟通,终于化解了这场危机。
法治星火:走进万千需要的角落
我深知,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更在于被理解。我积极参与12场“法律七进”活动,跟随团队走进乡村、社区、学校、企业、机关和单位,足迹遍及荔浦的乡野田间。在村头榕树下,老人们专注聆听土地承包、婚姻家庭的法律知识;在学校课堂,孩子们睁大好奇的双眼连连发问;在企业车间,工人们围绕劳动权益保障踊跃咨询。每一次宣讲,都像播下一粒法治的种子,我期待它们在未来的某天破土生长。
“三月三”是广西特有的盛大节日,法治歌圩更是人潮涌动。我带来800余份宣传手册分发给群众,看他们认真阅读的样子,我感到分外踏实。这些册子如同无声的使者,将法的语言传入千家万户。
随着新媒体发展,我还尝试制作4期《律师说法》短视频。为让法条生动易懂,我反复斟酌案例,用通俗语言讲解,配以生动动画。当看到视频获得网友关注,有人留言说“原来法律也可以这么有趣”时,我由衷感到欣慰。
倾听与共情:用心唤醒心的回响
在处理一些复杂纠纷时,我意识到仅凭法律远不足以化解心结,真正需要的是倾听与理解。于是我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并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在各类疑难案件调解中,逐步摸索出“倾听-共情-释法”三维模式。
曾有一位60岁的阿姨,因父母遗产问题与兄妹争执不下。初次见面时她满腹愤怒与委屈,我不打断她,静静倾听,不时表达理解。待她情绪平复,我再耐心讲解法律规定、分析利弊。最终她放下执念,与兄妹和解。她紧握我的手说:“谢谢你,好姑娘。”那一刻,我知道所有的努力都有了回音。
暮色常漫过窗棂,而咨询群众仍等在门前。他们中有农民工、残疾人,还有许多弱势群体。我点亮桌灯,仔细审核每份材料,提供“延时服务”,只为在有限时间里多做一点事。90多次免费咨询,仿佛延伸着我对孩子的承诺——“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不仅是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更是我作为法律人对自己的要求。
法援连心:以专业守护困境中的人
那天,调解中心如常忙碌。我突然接到荔浦法律援助中心的紧急电话:“罗律师,这里有个健康权纠纷,申请人被菜刀砍伤,您能马上过来吗?”放下电话,我立即骑电瓶车赶去。申请人眼神焦虑又期待。经沟通得知双方家庭困难,侵权方法律意识淡薄、拒不沟通。正值此时,派出所来电表示侵权人正在所内,问是否愿协调。我立即与法援工作人员带申请人赶到派出所。在调解室,我首先表明身份,以专业知识阐明责任与后果,最终促成各方达成并当场履行协议。这是我在锻炼地首次调解成功的案件,承载着群众沉甸甸的信任。
2024年底,荔浦一名农民工在装修作业中不慎高处坠落,全身多处骨折,伤势严重。高额医疗费使本就困难的家庭陷入绝境,雇主与劳务方却相互推诿。法律援助中心指派我代理该案。考虑到申请人行动不便,我主动上门提供服务。经细致调查,我发现此案涉及劳务承揽、雇主责任等多重关系,结合其治疗费用的迫切压力,我决定未待治疗终结先行起诉,以期尽快明确责任、缓解经济困难。经两次庭审,最终明确了责任比例。办案期间,我常与申请人家庭联系,除案件沟通外,更从心理上宽慰鼓励他们。结案后,申请人特意致电感谢我的热忱服务与专业帮助。那一刻,我更加领悟到法律援助的真义——不仅是维权,更是守护每一个困境中的生命,为弱势群体点亮希望之光。
山海回响:在缺席与陪伴中走向更广阔的爱
左手是荔江畔的法治播种,右手是长江畔的亲情守望。无数个深夜人静时分,我会想起远方的孩子。记得一次政府应诉案件加班至午夜,疲惫中打开手机,看到孩子们熟睡如天使般的面庞,所有思念与辛劳仿佛都被轻柔抚平。
我缺席了孩子们这一年的成长,未能在病榻前陪伴,未能亲见她们每一个微小进步。但我深知,这份缺席正以另一种形式化为更深的守护——我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也在为孩子们打造一个更加公平、更有温度的世界。
归期将至,回望荔浦这段岁月,我收获的不仅是群众的认可和单位的肯定,更是对这片土地日益深沉的热爱。那些灿烂的笑容、感激的目光,是我普法路上最坚定的动力,也是心底最温暖的记忆。
“向法而行”,我不再只是机械适用条文,更将心理咨询融入规范性文件审查中。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文件审读中,我会换位思考他们的心理接受与情绪反应,让文本更具人性化和可操作性。一年锻炼,让我真切感受到这片土地蓬勃的生命力。我终于明白,比法律条文更恒久的,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是心与心之间的温暖体谅。
此去经年,当孩子们长大,问起“妈妈去哪儿了”,我会展开地图,手指轻轻抚过广西的褶皱,告诉他们:“那时有人需要法律的帮助,就像你们需要妈妈一样。”
山海有信,岁月留痕。在法庭的理性与人间的温情之间,在职业的信念与生命的温度之际,我会带着这份独特而深厚的经历,更坚定、更从容地走下去。因为我深知,一切值得——我不仅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更是法治土壤中的一名耕耘者,以我的方式守护需要保护的人,也守护孩子们更好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