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所在位置:首页 > 青年律师 > 青年律师司法所锻炼

青年律师司法所锻炼

新入职律师到司法所实践锻炼纪实

时间: 2025-08-19      访问量:7,494

        基层司法所每天都上演着纷繁复杂的纠纷故事,律师必须深入基层,才能在矛盾化解中践行法治使命。广西全通律师事务所新入职律师兰江萍来到马头司法所实践锻炼后,在一次次调解中触摸基层法治的脉搏,用专业与耐心为群众排忧解难,也在实践中完成了从书本到现实的成长蜕变。
         相邻通行起纷争,调解铺路化干戈
        “2025年4月15日下午,我迎来了第一次调解任务——介入马头镇塘莲村岩坡屯村民的相邻通行纠纷”。村民马某甲新建房屋时与村民马某乙协商改道通行已有数十年之久,现马某乙单方破坏硬化路面,导致车辆无法通行。
        调解现场,双方对道路权属及赔偿分歧巨大,互不相让。兰江萍耐心倾听双方诉求,梳理事件脉络,发现症结在于历史遗留的土地使用习惯与现实通行需求的冲突。经调解双方关系有所缓和,但因分歧过深未能及时就解决方案达成共识。兰江萍建议双方先进行家庭内部讨论,同时向他们释明诉讼途径的流程与要点,强调“法律不仅是解决纠纷的工具,更是守护公平的底线,希望大家能冷静思考,找到共赢的解决方式”,最终双方都同意依法依规来解决纠纷。事后,兰江萍在调解记录中写道:“基层纠纷常夹杂历史习惯与现实利益,需以“法律底线+情理平衡”寻找突破口。

兰江萍律师接待农民工咨询
         家庭矛盾藏隐患,背对调解显温情
        在基层,家庭矛盾频发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这些矛盾可能源于经济压力、教育差异、沟通不畅、性格不合等多种因素。它们不仅影响着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还可能对整个社区的和谐稳定造成负面影响。2025年4月17日,兰江萍跟随司法所所长来到马头镇朝阳社区调解一起家庭纠纷。经过三小时的背对背调解,双方仍然无法达成和解。该纠纷起因于对低保金管理权的争夺,但其背后隐藏着婆媳关系紧张、家庭责任分配不均等复杂问题。男方对所有调解方案表示拒绝,并提前退出调解。女方则情绪激动,泪水不断。尽管如此,兰江萍并未放弃,转而对女方进行了心理疏导:“生活的困难需要逐步克服,经济独立是重获主动权的关键一步,应当先寻找一份工作,使自己的生活变得充实。”兰律师的话语如同一股暖流,安抚了她的情绪,她逐渐平静下来,并表示将开始寻找工作。通过后续多次与男方的沟通,男方最终愿意与妻子平心静气地交流,并重新承担起家庭责任。
         农民工讨薪愁,依法维权解民忧
        “农民工讨薪”这一词汇在基层调解工作中并不鲜见。但因群众法律意识普遍不高,对于证据的保留没有意识,更有甚者,对于是为谁工作都不知情,这无疑是“讨薪”路上的一大难题。5月30日,民工代表王某来到司法所,希望能帮助他们9名民工向某光伏发电厂的承包方讨薪。经了解,该光伏发电厂项目的总承包人层层分包后,由一个不具备资质的个人召集该9名民工进场施工。兰江萍主动与业主单位、施工单位、分包单位等进行了多次深入的沟通和协商,力求在法律框架内达成共识。最终施工单位愿意支付5名其认可的民工工资,因其对另外4名民工的入职不知情拒绝支付。兰江萍为其余4名民工申请法律援助,并代理该案件。为了确保案件的成功,其详尽地搜集了所有相关的证据材料,如工资条、工作记录以及证人证言等,以确保掌握的证据充分且有力,目前该案件正在办理中。
         法治育苗:校园欺凌防治的“种子工程”
        基层法律服务既要做“灭火器”,更要当“育苗人”,让法治基因在青春土壤中自然生长。2025年6月20日,平果市昆仑学校的法治课堂上,兰江萍以“身体边界”“语言暴力”“网络欺凌”三个关键词展开讲解,通过校园欺凌科普视频、真实案例引发讨论。当学生发现“反复嘲笑肥胖”“传播隐私照片”均属欺凌行为时,后排男生提问:“我表哥被勒索过,现在还能报警吗?”问题引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强制报告制度”,兰江萍当场演示“12348法律援助热线”拨打流程。课后,一位曾遭宿舍孤立的女生塞来纸条:“老师,我现在知道该找谁说了。最重要的是重点讲如何对欺凌说“不”,法律课让孩子有了对校园欺凌有了更清晰的理解,有了“说不”的底气。”
         践行矫正使命,护航回归之路
          社区矫正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实践,是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特殊人群顺利融入社会具有深远意义。兰江萍主动投身社区矫正工作一线,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责任,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贡献法治力量。在日常工作中,紧密配合司法所开展社区矫正对象监督管理工作。扎实做好日常监管,通过定期走访、信息化核查等方式,实时掌握矫正对象动态;精心组织教育学习活动,引导矫正对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运用专业知识开展心理疏导,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重塑积极向上的心态。同时,坚持问题导向,结合矫正对象的犯罪类型、个性特点、家庭背景等因素,科学制定个性化矫正方案,做到 “一人一策”,切实提升矫正实效,助力矫正对象洗心革面、回归正道。

兰江萍律师给社区矫正人员上学习教育课
        “这段实践经历不仅使我积累了丰富的实务经验,而且让我深刻地认识到青年律师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每一次的调解工作,都是对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实践,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从最初的紧张不安到后来的从容应对,从理论知识的机械运用到实践中的灵活运用,兰江萍在基层的沃土中不断吸取成长的养分。兰江萍表示,将继续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以专业的法律知识和满腔的热情,为基层法治建设贡献力量,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好律师,让法治的光辉照亮基层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