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所在位置:首页 > 律师风采

律师风采

内外兼修

时间: 2019-05-31      访问量:2,611

        我从未想过,“长得显嫩”居然会成为一个女人的绊脚石。毕竟当今中国社会,大家都更喜欢“白、幼、美”的女人,女明星无论16岁还是60岁,参加活动通稿满天飞时都在强调自己的“少女感”,淘宝卖得最好的一批衣服的搜索关键词永远是“少女”“显嫩”。

        我是一名女律师,快28岁了,和搭档一起接待当事人,还没等我开口自我介绍,当事人就向我搭档询问:“这是你们律所新来的实习生?”和团队老大一起去西江监狱会见当事人,被狱政科的工作人员调侃像爸爸带着放寒假的女儿来看妈妈;去开庭时会被对方律师怼“黄毛丫头”……这些事情在一般的人看来可能微不足道,但对于我的打击却是近乎毁灭性的。我们都知道一名律师靠什么取得当事人的信任?——专业。而一个看上去年幼、初出茅庐的愣头青,是不会给人“专业”的感觉的,那么我要靠什么去与当事人沟通?靠什么去获取案源?又靠什么能够在执业律师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我怎么才能内外兼修,从外表到内在都给当事人“专业”的感觉?

        我开始细心观察与我同一个律所的,我认为专业的女性合伙人律师们的着装、语言习惯及行为习惯,试图从她们身上寻求帮助。我发现,在服装的选择上,她们多数选择黑、白、灰的简约色系,偶尔有别的点缀色,也选择不突兀的“莫兰迪色系”,对整体搭配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踩在脚下的那双细高跟,一股走路带风的“女侠”感,干练帅气。而和客户谈判时,她们坚定的眼神与沉稳的语速,配合手势,既不压抑也不张扬,显得潇洒又自信。

        经过反思,我开始努力改变,试图打造自己“专业”的形象,首先,从服装搭配和妆容着手,从外表上给人“职业”的形象。我明白比如矮小、圆脸、清瘦这种让人看起来“不成熟”“稚嫩”的先天性条件很难改变,但我可以通过妆容及服装搭配打造出自己的“专业”形象。下定决心改变后,我踢掉“匡威”球鞋,开始学习在办公室光洁的地板上踩细高跟鞋,然后提个气儿,勒上窄身裙,扎起小丝巾;妆容上,看美妆视频撸个淡妆,抹个“正宫红”,立马感觉自己气场两米八。渐渐的,连团队老大都从上至下打量我,说:“终于有点做律师的样子了”。其次,从肢体表情及语言习惯上改变,给人“靠谱”的感觉。我发现,和客户谈案子时,最忌讳的是眼神躲闪与语言犹豫,会让客户对我们的专业程度产生怀疑。每次客户预约咨询时,我通过电话初步沟通了解基本案情后,通过检索法条和案例,做足充分准备。而当我有条不紊地分析案情,列举法律规定,各个法院的判例,无论对错,我都相信自己的观点是对的,在当事人面前,我就是能够解决问题的专家,永远自信应对当事人。终于也有些当事人在结束接待后,对我说:“您虽然看起来年轻,但还挺专业的。”

        外表看起来像一名执业律师后,接下来就要“修内功”,不但要做当事人心目中的“专业”律师,更要做律师同行眼中的“专业”律师。其实律师行业的发展,专业化已是大势所趋,年轻律师想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加入一个专业的团队并不难。许多大所,或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中小所,律所及合伙人都有一定的积累,足以组建一个团队,而我作为90后青年律师也加入了邦泰所文律师团队,但我发现,作为团队里最年轻的律师,无论是律师业务还是团队建设,因为事务缠身,分身乏术,大量时间被法律咨询、准备材料、开庭、判后释疑等琐碎的事务占用,渐渐陷入了“接案——办案——再接案——再办案”的死循环,在具体办案过程中哪个部门法都要看,结果哪个部门法都不精通,对哪个细分领域的问题都没有深究。律所的资深律师在碰到自己不熟悉的细分领域想找个青年律师研究研究时,也不知道我到底在做哪一块业务,能力如何。如果我不断机械化地重复同样的工作,对律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没有好处。而以白天“琐事缠身”为由,而放弃利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充实理论基础和深入研究案情,只会在专业化道路上渐行渐远。那么,在团队分配的工作需要完成,自己选定的专业化方向又不能放弃的情况下,该如何是好?我请教本所资深律师,并通过和团队老大及其他成员沟通,确定了自己的努力方向:

        第一,转变思维方式,在团队中打造自己的“差异化”和“不可替代性”,借助团队的力量发展自己的专业。经过与团队老大文律师和我的实习指导老师唐律师探讨,我明白,就一个团队来说,“专业化”是相对的,“差异化”是永远存在的。即使在同一个团队中,不同阶段的律师,也需要从不同的角度,结合自身的特点,寻找自己的“差异化”优势所在。以我们团队来说,虽然我们主攻建设工程与房地产业务,但文老大也鼓励我们其他成员利用自己在某一细分市场的知识和实践的优势,专攻某个细分市场领域,于是我选择了公司法方向,建设工程和房地产领域“乱象丛生”并不少,在涉及到顾问单位的公司治理、章程修改、股东权利义务的安排上能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也借此机会在实务中发展自己的专业方向。而从去年开始,广西各地的企业破产重组业务如火如荼地进行,成为律师业务新的增长点,而我们律师作为二级破产管理人,也需要有从事破产业务的律师,由于破产法与公司法形成一种相互配套的关系,于是我以我原有的公司法基础开始研究破产法,去年多次全程参与本所竞争选任破产管理人的材料申报、本所代理破产企业债券人债权申报等事务,通过破产法的学习,也让我对公司法有了更深入的研究。

        第二,夯实法律基础,扎扎实实精读一两本专业教材,构建专业知识体系。卡罗尔·德韦克在《终身成长》中推荐了一种“缝合式学习法”,即在构建知识体系后,稳扎稳打地将知识点汇入体系,并配合时间不断调整和充实知识点。以我们自己为例,在法学院念书时每个部门法都要学习,每本专业教材都条条框框地列出整个部门法的知识体系,这是我们接触的最初的“体系化”的知识,但随着我们毕业后开始从事各行各业,开始只关注自己行业内的知识,或者行业内自己从事的某块业务的知识,慢慢地已经较少接触其他部门法。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容易以碎片化、不成体系的方式出现,如果没有一条贯穿碎片化知识点的主线,显然很难形成知识体系。但是当将体系构建好以后,我们有两种方式可以调整和充实我们的“主线”,一种加深认知与印象,比方说,在微信上看到某篇文章,“缝合”进主线中,充实我们认知的内容,作出相应的拓展。第二种是刷新认知,比方说在律师业务培训听到某个令你触动的点,“缝合”进主线中,再结合相关研究,形成新的知识认知,更深入了解知识点,让专业更向前一步。

        第三,加强自己的写作能力,勤于写作。构建好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还必须外化并表现出来。办案之余增加阅读量,增强自己的文字驾驭能力非常重要。知识的吸收只是一种“输入”的方式,而写作,则是最好的“输出”方式,而我也在每天反省,今天学习到了什么,如何用语言表达出来,针对不同的受众群,如何运用这个知识点达到最好的表达效果。久而久之,我渐渐学了如何用简练、清晰的语言表达,无论是法官还是当事人,作为我的读者,阅读体验感好,观点也会更容易被采纳。

        睫在目前常不见,道非身外更可求。专业化道路并非一朝一夕,也许我们终究会成为“老”律师,但未必会成为“专业”的律师。而我追求的不单是外表显得“专业”,更是能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愿像我这般的90后律师在专业化的道路上,不为外物所累,让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念支撑着我们,一路前行。

作者简介


        王洁善,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2015年取得法律职业资格。王洁善律师专注于公司股权纠纷、劳动人事纠纷、房地产领域的法律实务,在为房地产企业提供公司治理、人事劳动咨询等法律服务领域也有较为长足的经验,不断致力于完善法律服务技能,关注法律服务概念和法律服务产品的创新。秉持严谨的态度、细致的工作、专业的知识、开拓的精神,为客户提供精细、优质的法律服务。